近年來,柔性傳感器在可穿戴設備、交互式顯示設備、可伸縮能量采集裝置、電子/離子皮膚及軟機器人等諸多領域受到青睞??衫鞂w作為柔性傳感器的核心組件,它們的材料開發和性能研究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。總的來說,要實現可拉伸導體的基本性能的提升,往往在材料選擇和導體微結構工程化設計兩個方面進行努力。
導電離子彈性體(CIEs)作為新型可拉伸導體之一,已經成為凝膠基離子導體的可靠替代品。為提升CIEs被用作柔性傳感器重要部件時的使用性能(如靈敏度、響應時間),需要在CIEs的微結構設計和成型方法方面做出努力。以往多數研究仍然使用模板模塑成型CIEs,難以滿足對CIEs形狀的靈活定制需求。幸而,基于材料累加進行制造的成型原理的增材制造技術(又稱3D打印),可以按需定制靈活結構的彈性體,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。
在各種3D打印技術中,數字光處理(DLP)具有加工速度快,可高精度制備結構復雜的產品等優點而具有實際應用價值。盡管使用DLP 3D打印CIEs取得了一定進展,但常受限于光敏性前驅體的選擇,打印出的CIEs很難具備優異的綜合性能。通過構建動態網絡,賦予可光引發聚合的CIEs更多綜合性能,如自愈合性能、降解回收能力和極端溫度下的工作性能,可以更好地滿足復雜環境下傳感信號的穩定性以及綠色制造的需求。為此,開發可DLP 3D打印的且具備卓越整體性能的CIEs勢在必行。
近日,廣西大學龍雨教授團隊研發出了具有高自愈合效率、耐溫性、可降解性以及可3D性的CIEs。利用紫外光固化合成的CIEs展現出良好的離子電導率(0.23 S m-1),并且在彈性體網絡中豐富的氫鍵相互作用下,使該CIEs具備優異的拉伸能力(565 %),極佳的自愈效率(在室溫下99 %)、降解能力,以及在寬溫度范圍內(?23 至 55 ℃)保持導電和自愈合能力。隨后,該團隊利用新型面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(摩方精密nanoArch? S140,精度:10μm),打印了模擬人體皮膚表皮層與真皮層之間微結構的CIEs,并將打印出的樣件組裝成高靈敏度的離子皮膚,實時監控微小形變。這些特點表明,良好的綜合性能和可行的制造方法使得所研發的CIEs在柔性電子領域具有廣闊前景。
相關研究成果以“3D Printing of self-healing and degradable conductive ionoelastomers for customized flexible sensors”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上(SCI一區,Top期刊,IF=15.1)。廣西大學研究生羅欣為第一作者,廣西大學龍雨教授為通訊作者。該工作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。
首先通過合理地選擇離子單體、交聯劑和光引發劑,合成了具有光敏性和優異流動性的前驅體溶液,通過對其紫外光照進一步共聚合成PACG(Poly-AAm /ChCl/Glycerol)CIEs。將前驅體溶液用于光固化3D打印,在3D打印過程中,由數字微鏡設備(DMD)修飾的圖案化405nm 紫外光源,透過前驅體溶液,照射在液槽中的打印平臺上,光引發劑2959吸收紫外光后產生自由基,在交聯劑PEGDA的輔助下,誘導前驅體溶液中的離子單體發生聚合反應,形成固體離子彈性體聚合物網絡結構圖案。隨著打印平臺向下移動,逐層固化實現整個3D 實物的打印。(如圖1)

圖1.PACG導電離子彈性體(CIEs)的合成和3D打印方案。(a)制備可光固化的前驅體的示意圖。(b)PACG CIEs聚合物網絡的合成路線。(c)基于可光固化的前驅體的DLP 3D打印示意圖。(d)制備的前體溶液和水的流動性比較。(e)覆蓋新型離子彈性體的“廣西大學”標識圖。透過透明的CIE可以清晰地看到漢字。(f)PACG CIEs具有高透明度,平均透過率96%。(g)離子彈性體拉伸前后的圖片。
綜合考慮了不同原料配比的CIEs的力學性能和導電性能后,除非另有說明,后續的討論和說明以PACG-1 CIE展開。(如圖2)

圖2. PACG CIEs的力學性能和電學性能。(a)不同配比PACG CIEs的應力-應變曲線。(b) PACG-1 CIE在相同應變(100%)下5個不間斷的循環拉伸加載-卸載曲線。(c) PACG-1 CIE在不同應變(100、200 、 300和400%)下的不間斷循環拉伸加載-卸載曲線。(d) 甘油含量不同時合成的PACG CIEs的電導率。(e) LED燈泡的亮度隨PACG-1 CIE長度變化而改變。
CIEs作為可拉伸導體,是柔性傳感器的重要組件。CIEs的自愈能力對于傳感器在受損后恢復其傳感效能,以及延長其使用壽命而言,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離子彈性體聚合物網絡中動態鍵的重構是實現CIEs自愈合性能的關鍵。在聚合后的PACG-1 CIE內部網絡結構中包含許多動態可逆氫鍵,這賦予了離子彈性體自愈合能力。自愈合性能可以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,但當材料達到使用壽命時,實現材料在溫和的條件下回收,不但可以避免浪費原材料,而且可以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。經過測試可知,該離子彈性體具備可降解能力。可降解性和可自愈合性能相互配合,可以有效延長PACG CIEs的使用壽命并賦予其環境友好特性。
3D打印離子彈性體,實現了低成本材料的高利用率,可用于生產各種定制化高精度柔性器件。隨著柔性電子設備的發展,大體積器件正向模塊化微電路和小型化壓力傳感器方向發展。這項研究通過模擬人體皮膚真皮層和表皮層之間的互鎖微結構,設計了一種仿生互鎖壓阻式離子皮膚傳感器,并利用摩方精密nanoArch? S140 (精度:10μm) 3D打印設備成功制造。由于電阻式壓力傳感器的靈敏度是由接觸面積的變化決定的,被打印出的微圓頂結構中間存在間隙,因而更容易被壓縮。當受壓時,與平面結構相比微結構會導致接觸面積隨著施加壓力而增加更多,進而增強應變傳感器的靈敏度。定量評估其受壓時的靈敏度可知,該離子皮膚傳感器的靈敏度在0–21.5 kPa壓力范圍內為1.7 kPa-1,在21.5–144 kPa壓力范圍內為0.4 kPa-1。
結論:研究團隊開發了可DLP 3D打印的且具備卓越整體性能的CIEs,它們表現出固有的離子導電能力、高透明度和優良的力學性能。由于彈性體網絡中動態氫鍵,該離子彈性體可以實現高效自主愈合(室溫愈合效率>99%),并且具備良好的溫度耐候性。此外,彈性體還具備常溫下在水中降解的能力,可實現綠色后處理。通過使用3D打印技術制備出具有微結構的離子彈性體,將其組裝成離子皮膚,實現對微小壓力實時監測。使用 3D 打印技術構建自愈合可降解彈性體,為開發具有綜合性能傳感器提供了新的見解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ej.2024.149330